当前位置: 首页> 正规的威尼斯人网址
有魂魄的铜鼓
发布时间:21-01-10
冬天,大雁之类的候鸟已留居南方,蛇、蛙之类的冬眠动物都已蛰伏,稻、粱、粟、黍之类的粮食都已归仓,唯有广西南丹白裤瑶的铜鼓声在山间响起。冬天,没有雷鸣的日子,是白裤瑶人举行葬礼埋葬亡人的日子。白裤瑶人按照春种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的规律安排了农事,参照春萌冬眠的自然启示把亡人埋入土中。虽然有些人是死于春夏之季,但死者仅仅是闭上眼睛,而灵魂仍随万物生生不息,所以白裤瑶人就把死者留在家中,等到入冬以后才为死者举行葬礼。只有在举行葬礼时才把铜鼓汇集起来敲打,只有在汇集打铜鼓的时候,才跳起被称为“勤泽格辣”的舞蹈。
白裤瑶人认为铜鼓是有魂魄的。铜鼓懂得宇宙间的一切人和事,铜鼓声能把人带到应该到达的地方。铜鼓是神灵,铜鼓发出的声音会告诉人们一些宇宙间的信息。如果将要发生一些异常的大事,安放在家中的铜鼓虽然没有受到碰击也会发出声音。传说铜鼓也会耍顽皮,乘人不注意时偷偷地去与龙打架,若赢了,就发出哼歌一样的声音;若败了,就一声不吭地溜回原位,让青苔留在身上以作遮羞。铜鼓,是白裤瑶人的忠实伙伴,是灵魂的使者。
铜鼓既然有魂魄,就应该有名属,否则就会成为孤魂野魄,不为家人着想。白裤瑶人买得铜鼓到家之后,就举行仪式为铜鼓命名。铜鼓名字的函义是铜鼓的来源及所在家人对鼓的称呼,如:“美妮”、“美雅”、“美鱼”……等等。命名之后铜鼓的魂魄就有了归属。铜鼓开始专心只为主人服务,主人对铜鼓也就倍加呵护。每次启用铜鼓,都要焚香,敬酒,向铜鼓说明本次启用的缘由和目的。一路上,小心伺候着,尽量做到鼓不离人。即使是乘坐汽车,铜鼓也还是被抱着或背着。
打铜鼓的活动是在出殡之前进行。若干面铜鼓排列成直线或有弯折的单行,悬吊在简易却牢实的木架上。在铜鼓行列的对面正中处,一人在众铜鼓的轰鸣声中击打木鼓,并绕着木鼓跳舞。这种舞蹈被白裤瑶人称之为“勤泽格辣”。“勤泽格辣”是汉语音译的倒装句,“勤泽”是指随着鼓声舞蹈,“格辣”是对弥猴的称谓,舞者的动作就是摸仿弥猴的跳跃。“勤泽格辣”源于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:从前有一位白裤瑶老人到山中收割黄豆,意外地发现群猴围着铜鼓跳舞,因此得到神灵的启示,就把那铜鼓带回村寨,这种舞蹈也就在白裤瑶人中传播开来。在跳“勤泽格辣”的时候,就是生者与死者及列祖列宗的灵魂打交道,是虔诚与敬畏的具体表现。铜鼓之声不是人籁,也不是地籁,而是天籁,以强劲的势态包裹着人们,浸入人的体内。鼓声形成磁场,把在场的人都牢牢吸引住。在打铜鼓的时候,没有人哭泣,人心都被鼓声猛烈地震撼着,脑海里无法产生一丝杂念,思维都被铜鼓声净化了。
所有的成年的白裤瑶男子都会打铜鼓和跳“勤泽格辣”。他们认为生者的魂魄和死者的魂魄可用鼓声和舞蹈进行情感交流,后代子孙和历代祖先的精神在此得到聚会。他们一听到铜鼓声,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,几天几夜都不疲倦。在打铜鼓和跳“勤泽格辣”的时候,人人都显得庄严、郑重,把对死者的怀念都溶入其中。舞者入神,观者也入神。这种舞蹈以坚韧的腰力和灵巧的动作充分体现了阳刚之美、衷惋之情及悲悯之意。奇妙的铜鼓声伴着体态动作语言,向观众讲述着古老而又美丽的故事,引起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敬仰。
铿锵的铜鼓声具有甚强的感召力,不但联系着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之情,还牵连着生者创造未来的希望之情。既是对死者及亲属的安慰,也是对送葬者表示感谢的方式之一。
打铜鼓是白裤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韵律和舞姿的特点鲜明,深受群众喜爱,引起了文化工作者的重视。1964年南丹县文化馆即开始把铜鼓舞搬上舞台,曾到北京演出。1980年以后,南丹县每逢组织民间文艺活动,都把铜鼓舞作为保留项目。2000年4月,中国白裤瑶艺术团应邀到法国演出,随团携带铜鼓10面作表演。现在每一届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的开幕式上,人们都能见到白裤瑶表演打铜鼓。铜鼓的魂魄活跃在今天的社会文化之中。
请点击更多的散文精选欣赏